光學顯微鏡的“原子困境”終被打破
長期以來,光學顯微鏡面臨一道難以逾越的“尺寸鴻溝”:若將原子比作一粒沙子,光波則如同海洋波浪——由于二者尺寸差異懸殊,光波在傳播時往往會“錯過”原子,導致科學家無法通過傳統光學顯微鏡觀察并解析單個原子。盡管超分辨率技術已突破衍射極限,能呈現分子尺度的特征,但對原子級別的觀測仍束手無策,這一困境直至近日才被MIT團隊的新成果打破。

DIGIT技術:以“原子座位表”實現精準定位
MIT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(EECS)研究生段玉琴(化名Sophia)與教授德克?恩格倫德領銜的團隊,開發出一種名為“離散網格成像技術(DIGIT)”的計算成像方法。該技術的核心突破在于,將材料已知的原子構型作為“先驗知識”,如同借助“座位表”定位原子的精確位置。
“以往的方法只能判斷原子所在區域,而DIGIT能憑借‘座位表’般的原子布局,精準指出原子坐在哪個‘座位’上。”段玉琴解釋道。具體而言,若科學家對材料的原子結構有大致了解(如晶體材料的重復網格、部分蛋白質的有序分子鏈),便可將這種結構作為“模板”,通過計算匹配,確定單個原子的最可能位置。
經測試,DIGIT技術的定位精度達到0.178埃(1埃為0.1納米,約等于單個原子寬度的一半),這一分辨率讓光學顯微鏡首次具備解析原子級特征的能力,且適用范圍覆蓋所有已知原子結構的材料。
實驗驗證:鉆石晶格中的硅原子“顯形記”
為驗證DIGIT的有效性,團隊以鉆石為實驗樣本——鉆石的微觀結構是學界公認的規律碳原子網格(晶格),具備清晰的“原子地圖”。研究人員在MIT.nano設施中,刻意移除鉆石晶格中的部分碳原子,并用硅原子替代,目標是精準識別這些硅原子的位置。
實驗分為兩步:首先,利用成熟的超分辨率顯微鏡技術,以特定波長的激光照射鉆石樣本(該波長僅與硅原子共振,不與碳原子反應),初步生成硅原子的圖像。但受限于光學原理,這些圖像僅呈現為均勻的模糊光斑,無法區分單個原子的具體位置。
隨后,團隊引入DIGIT技術進行“圖像銳化”。由于硅原子是替代碳原子存在于晶格中,必然遵循鉆石晶格的間距規則(任意兩個硅原子的距離為晶格原子間距的整數倍),研究人員據此模擬出鉆石晶格的多種方向與旋轉角度,將其與模糊圖像疊加匹配。“原子并非隨機分布,而是坐在晶體網格上,我們正是利用這一特性消除模糊。”段玉琴表示。最終,技術成功以0.178埃的精度定位出單個硅原子,創下光學成像技術的分辨率新紀錄。
對比電子顯微鏡:更靈活的“原子觀測方案”
此前,觀測原子級特征依賴透射或掃描電子顯微鏡,這類設備雖能生成高清原子圖像,但存在顯著局限:需在真空、高能環境下運行,且僅適用于超薄、合成或固態材料,對脆弱的生物樣本更是“過于劇烈”,無法適用。
而DIGIT技術依托光學原理,既突破了電子顯微鏡的應用場景限制,又延續了超分辨率顯微鏡的優勢——無需極端環境,可對更多樣的材料(包括生物樣本)進行觀測。同時,團隊已將DIGIT代碼上傳至GitHub平臺,供全球科研人員免費使用(僅需樣本具備已知原子結構)。
開啟原子尺度研究新范式
“這一突破將光學顯微鏡帶入原子尺度領域,此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電子顯微鏡或X射線能做到這一點。”段玉琴強調。從應用價值來看,DIGIT技術將為兩大領域提供關鍵支撐:其一,指導量子設備設計——這類設備需將單個原子精確放置在晶體中,DIGIT的高精度定位可解決核心技術難題;其二,解析先進材料特性——通過觀測缺陷、雜質在半導體、超導體中的原子級分布,助力研發性能更優的新材料。
目前,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《自然?通訊》(NatureCommunications)。業界認為,DIGIT技術不僅填補了光學顯微鏡觀測原子的空白,更開創了“超分辨率技術+材料物理約束”的研究新思路,為材料科學、量子科技、生物學等領域的原子級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。
▍最新資訊
-
Nature研究突破:WO3基可調彩色電子紙攻克顯示技術瓶頸,像素密度超iPhone15五十倍
隨著虛擬現實(VR)、增強現實(AR)等沉浸式技術的快速發展,顯示器件對分辨率的需求急劇提升,需逐步趨近人眼視網膜解析極限;同時,動態顯示場景對刷新率的要求及傳統顯示技術的物理局限,共同構成當前顯示領域的核心挑戰。2025年10月22日,瑞典烏普薩拉大學KunliXiong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《Nature》發表題為“Videoratetunablecolourelectronicpaperwithhumanresolution”(具有人眼分辨率的視頻幀率可調彩色電子紙)的研究成果,以三氧化鎢(WO3)納米盤為核心構建新型反射式彩色電子紙,首次同時實現視頻級刷新率、人眼級分辨率及全彩顯示,為解決傳統顯示技術困境提供創新方案。
2025-10-31
-
激光波長的決定機制與應用特性解析
在現代科技領域,激光的應用已滲透至商業掃描、演藝工程、工業加工、醫療診療等多個場景——超市收銀臺的紅色掃描光束、舞臺表演的綠色激光特效、工業車間的紅外切割射線,雖同屬激光范疇,卻在顏色、功能上存在顯著差異。這一差異的核心根源,在于“激光波長”的不同。本文將系統解析激光波長的本質、決定因素及應用場景,揭示其背后的科學原理。
2025-10-31
-
三維孤子表征難題獲突破:時空色散傅里葉變換技術為鎖模激光器研究開辟新路徑
在激光技術領域,高功率、高穩定性超快光源的研發始終是科研與工業應用的核心目標。時空鎖模光纖激光器因在提升脈沖能量、探索多維非線性動力學方面具備獨特潛力,已成為近年來激光物理與光學工程領域的研究熱點;而其中由橫模與縱模同時鎖定形成的“三維孤子”,更被視為突破傳統單模激光器性能瓶頸的核心研究對象。然而,長期以來,科研界始終面臨一項關鍵難題——如何實現對三維孤子內部單個模式光譜特性的精準、實時表征。近日,華南師范大學、北京郵電大學與暨南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提出“時空色散傅里葉變換技術”,成功解決這一難題,相關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《Laser&PhotonicsReviews》,為時空鎖模光纖激光器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提供了全新技術支撐。
2025-10-31
-
光學顯微鏡的“原子困境”終被打破
長期以來,光學顯微鏡面臨一道難以逾越的“尺寸鴻溝”:若將原子比作一粒沙子,光波則如同海洋波浪——由于二者尺寸差異懸殊,光波在傳播時往往會“錯過”原子,導致科學家無法通過傳統光學顯微鏡觀察并解析單個原子。盡管超分辨率技術已突破衍射極限,能呈現分子尺度的特征,但對原子級別的觀測仍束手無策,這一困境直至近日才被MIT團隊的新成果打破。
2025-10-30
